上一篇: 全球首例!世卫通报H3N8死亡病例:活禽接触或是感染关键 下一篇: 意大利一儿童去年11月已感染新冠-正义会...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国际动态
英美疫苗开打:谁有资格打第一针?
2020-12-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6207
0
进入12月,世界终于正式进入疫苗时代。12月8日,英国开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美国在本周一也开始首轮接种,一名纽约护士在12月14日接种了第一针疫苗,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后在推特上说:祝贺美国。祝贺世界。

  

进入12月,世界终于正式进入疫苗时代。12月8日,英国开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美国在本周一也开始首轮接种,一名纽约护士在12月14日接种了第一针疫苗,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后在推特上说:祝贺美国。祝贺世界。

英美两国首轮接种的为同一种疫苗,是由德国BioNtTech生物技术公司与美国辉瑞(Pfizer)医药公司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在11月9日,它成为全球第一个公布三期试验结果的疫苗。此前专家们预期,首批疫苗的有效性乐观估计能够达到60%-70%,但该疫苗的最终试验有效率达到了95%,远超预期。

英美两国都是通过药监机构“紧急授权”的方式批准疫苗的接种,在人们迫切希望结束新冠大流行的愿景下,这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时”无奈之举。美国在本周内还有望批准第二款mRNA疫苗,由美国生物科技企业Moderna研发,在11月16日,Moderna公布了疫苗的三期结果,有效率也达到了94.5%。

由于全球新冠疫苗产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所有人接种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在各国,只有一些特定人群才能优先打上疫苗。那么一个涉及到每一个人利益的问题就产生了——谁才是拥有这一优先权的人呢?围观英美两国这两天的疫苗接种,可给我们以启示。

此外,疫苗开始接种,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即各国很快就可以实现群体免疫,世界恢复到从前的样子吗?答案也并非那么乐观。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疫苗来临后的世界:“每天,世界上仍有两件事在同时发生,隧道的一头是疫苗带来的光,它在不断扩大,但在另一头,死亡的黑暗并没有减少。”

优先给谁接种?

在英国,一位90岁的老人成为第一名接种者,但美国首位接种的则是一名护士。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美医护人员约有2100万,养老院中的老人约有300万。美国疾控中心下属的国家免疫和呼吸疾病中心预测,各州所有医护人员全部接种完,将需要大约3星期。此后,所有65岁以上老人将进行接种。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欧美已经形成社区传播,因此首轮接种疫苗的首要目标不是消灭新冠,而是尽快降低死亡率,控制新冠在老年人群中的传播,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在欧美一些国家,养老院中的感染人数一直在增长。而对医护人员的接种,则是为了保障医疗系统的正常运作。

陈希则指出,美国目前的ICU床位占用率已经达到了90%,但这是全国的一个总体值,具体到各州,医疗资源的占用情况是非常不均匀的,比如加州很多地区的占用率早就达到了100%,中部一些州比如俄亥俄州也非常紧张,而东海岸的一些州则相对好一些。而在英国,养老院爆发的聚集性感染一直是它在发达国家中死亡率排名靠前的原因之一。因此,英国对老年人的接种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严格规定必须从80岁以上人群开始接种,其中,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是重点关注对象。

实际上,对于首批接种人群,两国的方案是类似的。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医护人员和养老院的老人在最优先级。英国也是如此,而且在中央政府层面明确规定从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优先接种,逐级按照年龄递减进行全覆盖。美国在联邦层面没有对年龄有明确的要求,但各州根据自己的需求普遍也采取这种高龄递减的方式。

与欧美相对,中国在内部疫情的整体控制上已经非常好,目前的重点是外防输入,因此陆蒙吉建议,可以优先考虑给一线医疗防疫人员,边境、口岸工作人员、冷链运输物流人员等高风险人群接种,其次则是高危人群。

此外,他指出,还要平衡好优先接种人群的数量和疫苗产量,如果缺口太大,也不利于整体防疫,因此在接种策略的制定是不仅要考虑到本国的疫情传播情况,现有的防疫策略,还要看到未来的可及空间和总体接种效率。

“比如要给冷链运输人员接种,全国的这类人群一共有多少,可及的疫苗有多少,疫苗的有效性是多少,这些都要去估算好,”他说。

因此,不同国家对接种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当地的疫情传播和控制情况。由于首批疫苗非常有限,从整体的防疫效果出发,是否能选择出更有利于本国情况的优先接种次序,是疫苗时代应对疫情的关键。

12月8日,90岁的玛格丽特·基南(Margaret Keenan)在考文垂大学医院接受了新冠疫苗,这标志着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疫苗注射防疫计划正式启动。(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半年以后会发生什么?

即使在选择了合适的接种次序后,具体到实际接种环节,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一般的疫苗在零下2—8℃的条件下就能存贮,而这款mRNA疫苗则必须在零下70℃的条件下才能长期保存,因此,每一支疫苗生产出来后,都需要使用干冰制造的特殊运输容器,直到进入各接种点的超低温冰箱中。

目前各国普遍采取建立免疫中心的方式对这款疫苗进行接种。据陆蒙吉介绍,德国在各州建立了很多免疫中心,比如将医院的地下一层开辟出来,放置很多低温冰箱进行存储,或利用空间巨大的展会等场所,设置冷库后间隔出许多小空间,类似“方舱医院”。人们必须要到这里进行接种,进入隔间,被医护人士问讯、注射、观察和记录数据,一条龙服务。

美国也是如此,在12月14日,有290万支疫苗被分发至全美各州的145个接种点,第二天则有另外的425个接种点收到疫苗,周三则是最后的66个。事实上,由于这款疫苗储存的特殊性,很难大规模分发到各社区医院,目前的各接种点以一些美国大型医院为主。

陈希指出,并非所有社区医院都有超低温冰箱,而BioNTech与辉瑞的mRNA疫苗在零下2—8℃的环境内,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小时,因此即使分发到社区医院,也要求医务人员在几个小时内给社区内全要接种的人群全部打完,这对医院的组织协调和业务能力都要求很高,实践起来难度很大,对美国很多农村的社区医院而言,尤其如此。

在拥有美国60~70%以上人口的中部农村地区,地广人稀,运输时间长,农村医院的基础建设也很薄弱,很多医院甚至只有一个医生,配套不足,过去几年出现大量农村医院关门的现象。如果Moderna的疫苗上市,则会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该公司研发的mRNA疫苗的储存要求虽然也比普通疫苗要低,但只需要零下20℃,对农村地区是一个利好。但与辉瑞相比,Moderna是一个小型创新公司,其规模和产业链能力都远弱于前者,产量有限。

因此,在短期内,欧美各国仍要采用免疫中心的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心的承载能力就是一个关键。陆蒙吉指出,决定接种点承载能力的,还不是疫苗是否跟得上,而是医护人员的数量。哪些人群不符合接种条件;如何注射;注射后要注意什么;可能出现什么副作用;怎样的副作用属正常;怎样的需要上报;如果出现了极端不良反应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随着接种人群的不断扩大,免疫中心在未来一定面临扩容的问题,但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充足和均衡的德国,在免疫中心的扩容上也面临很大挑战。“现在最紧张的资源是医护人员,到哪儿去找这么多人负责接种?”陆蒙吉感慨。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疫苗接种后的跟踪监控。与以往疫苗动辄几年,长则十几年的研发周期相比,本次由于新冠全球大流行的特殊性,各公司都将三期的试验观测周期缩短到了几个月内,因此对于疫苗在人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抗体可以维持多久这类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一款疫苗可以明确回答。在更大人群范围内的接种则有助于解答上述疑问。

在陆蒙吉看来,这就要求尽可能全面地追踪每个人疫苗接种后的情况。德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信息共享的系统,任何接种后不良反应的上报都会出现在系统上,医院会对这些副作用进行评估,为后续疫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对疫苗激发人体内抗体反应的深入了解和接种策略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德国还会对部分人群进行抽样追踪,比如在接种后的第14天或第28天检测他们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据陈希介绍,美国则要求每一个接种者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都可以通过app上传。

在疫苗诞生之后,从运输、存储到注射、以及后续跟踪监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决定未来全球的疫情走向。

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在明年夏天之前,即使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欧美各国的防疫策略也不会有太大调整,根据疫情数字的变化,可能对娱乐或商业场所适度放松管控,但个人防护措施要一直保持。

陆蒙吉特别提醒,接种疫苗后,病毒仍可以在上呼吸道复制并向外扩散,如果此时从呼吸道取样,仍会有阳性的可能,只是由于接种者体内有了抗体,因此病毒在继续进入人体后会被消灭。“这中间有个时间差,这个过程中病毒可能传播给他人,而且病毒的传播力也并没有降低,”他说。

他建议,除非实现群体免疫,接种者在公共场所仍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否则因为接种而放松警惕,反而会带来更大范围的传播。

陈希预计,根据目前的接种计划,美国到12月底之前,约2000万医护人员可以率先完成接种。依据拜登的“百日计划”,在他就职100天内,也就是2021年四月结束之前,将有一亿剂疫苗被分发。这样算下来,届时共有6000多万人已经完成接种,那么到明年6月底,美国可以将新冠病毒的R0值降到1以下,到8月下旬,美国将有2/3的人口接种疫苗,再加上大约有10%的人已经有抗体。按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的估算,美国实现群体免疫的门槛是75%。也就是说,在美国2021年的秋季到来之前,将实现初步的群体免疫。

但陈希也表示,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百日目标”不能实现,美国的疫情就可能拖下去,延续到明年秋冬季甚至2022年。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2020年12月16日,全球新冠确诊已超过7347万,死亡人数达到163万。美国的确诊和死亡人数仍居全球第一,确诊1671万,死亡达30万。英国确诊人数位居全球第七,达到189万,死亡人数约6万。

“没有人知道半年以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陈希说道。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