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全国两会医卫资讯
全国两会 | 两会收官,看代表委员如何为医务人员“代言”
2020-05-29
来源:医卫界传媒
22654
  

  在历经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卫生健康领域备受关注。除举国上下高度聚焦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让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和尊敬达到空前程度,但对于医务人员的关爱与嘉奖不能停留在“一事一时”,而应使其在制度保障之下长久之策,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这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奋勇抗疫的白衣战士代言。

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关爱身心健康

  陈香美:给予一线医务人员更多奖励

  在这次抗疫中医务人员群体的英勇表现令全社会动容,他们挺身而出,挡在了病毒与人民之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国家重点学科肾脏病科名誉主任陈香美建议:对于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一线的医务人员,给予更优厚的物质补偿和更高规格的精神奖励;给予医护人员合理、有尊严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

  王静成:将一线医护人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人群

  战后综合征是参加过较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争后生存下来的老兵复员回家后普遍的症状,如今,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凯旋归来的白衣战士身上。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表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要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根据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程度,并将一线医护人员、重症患者等高危人群,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韩雅玲:建立常态化医护人员关爱长效机制

  不仅在战时,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身心也备受煎熬。中国医师协会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态白皮书》显示,在高强度、高负荷、高压力的执业环境中,我国近70%的医务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近20%的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强迫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院士对此建议:要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更加关爱医护人员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医疗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做自身健康的示范者、带头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何琳:将疾控纳入公务员管理

  此次疫情反映出了我国疾控中心地位较低,公共卫生顶尖人才较匮乏的现实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提出:第一,调整防疫津贴,要有可操作性;第二,把疾控纳入公务员的管理,从工资待遇还有职业发展方面能够有所提高。

  林绍彬:编制职称向基层倾斜

  基层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抗疫阻击战中基层医务人员同样功不可没。

  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提高公共卫生人员薪酬待遇,稳定其人才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尤其编制和职称指标要向基层、乡镇卫生院(街道)倾斜。在有条件地区,要把考核合格的村医纳入乡村医疗防控一体化建设的管理供养范畴,对编外人员实行同工同酬。

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甘华田:尽快出台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法律法规

  屡禁不止的暴力伤医事件,触痛着每位医务人员的神经,疫情期间“挟病伤医”事件也时有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提出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维护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条例或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以公安警察直接承担医院的安保工作,取代现有医院内保模式;加大对涉医违法行为的处罚惩治力度;建立医院安检制度;对多次无理取闹等高风险就诊人员记录在案,加强防范措施;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可回避诊疗以让医务工作者拥有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培养医学人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成为了“热门专业”,但多年来,学科发展不均衡、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混乱等沉疴长期存在,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王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建言:在医学教育方面,要建立真正吸引优秀人才从医的机制,而且要有良好的教育体制来培养这些人才。并能使其在未来的职业中发挥作用,调动积极性。“也就是说,要想搞好医学教育,重要的是能够严格其培养过程,灿烂其职业前景。”

  葛均波:适当缩短医学硕博人才培养学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建议,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科研型人才的培养,5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打通硕、博,设为4年学制,鼓励学生潜心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司富春:校地融合共育高质量中医药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加大对大学生主动服务基层的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和支持。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区、到乡镇,扎根基层。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订单式、定向式培养。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教育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建立高校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育人机制。


  来源:央广网、健康报、健康界、八点健康、医师报、第一财经等

  编辑:高雅

  校对:王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条评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