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正走向拐点
2023-02-08
来源:生命时报
8101
  

如病毒传播力和致病性下降,不再严重威胁健康,2023年有望终止“紧急状态”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谭晓东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发布声明称,新冠疫情将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是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新冠疫情召开第14次紧急委员会会议的讨论结果。紧急委员会认为,新冠大流行可能处于“拐点”。那么,疫情今年有望结束“紧急状态”吗?

“紧急”有何标准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最高级别警报,自2007年新的《国际卫生条例》实施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仅宣布了数次,包括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埃博拉疫情、寨卡疫情等。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此次新冠疫情构成“大流行”。此后每隔几个月,紧急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新冠大流行是否符合“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标准。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应符合以下几点:通过疾病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显示,一旦宣布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世界卫生组织会提醒各国如何加强防控、提前准备应急措施以及病例隔离等事宜。发布后有效期为3个月,之后自动失效。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疫情研判标准一般参考流感大流行的六级分类标准:1~3级,具有影响力的动物间流感,但没有或只有少数人感染;4级,已经证实流感可以人传人,并在社区层面暴发;5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造成人际传播,这是表明流感大流行“正在逼近”的重要信号;6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表明病毒正全球蔓延,构成“大流行”。

在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即将三周年之际,紧急委员会一致认为,新冠仍然是一种危险的病毒,有可能对卫生系统造成重大损害,如果终止“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可能产生潜在负面影响。上述声明称,要终止“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国际组织需要做出重点承诺,制订并实施可持续、系统、长期的预防、监测和控制计划。因此,紧急委员会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应与合作伙伴、利益攸关方协商制订替代机制方案,以便在终止“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保持全球对新冠的关注。紧急委员会还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做出评估——如果在未来几个月终止“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将对疫苗、诊断工具、治疗方法的开发和授权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年有望结束“紧急状态”吗

在2022年12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谭德塞曾表示,希望2023年能够宣布“新冠大流行不再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2023年能否结束新冠“紧急状态”要看两点:一是病毒的传播能力。如果病毒在短时间快速传播,致使人群大规模感染,肯定构成“紧急状态”。二是病毒的致病性,即病毒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性有多大,是否会导致死亡等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情况。就我国来说,前段时间我们经历了第一波感染高峰,80%~90%的人都感染过,再加上接种疫苗,群体免疫屏障建立起来了。即使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能力依旧很强,短时间也不会在我国人群中引起大规模流行,进入夏季后,引起大范围流行或跨国传播的可能性更小。再加上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下降,与德尔塔等较早的毒株相比,奥密克戎的感染与重症之间已经脱钩。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如此,经过人群感染、大规模接种疫苗、病毒变异等,新冠不在全球范围大流行是可能的。因此,2023年有望终止新冠的“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结束是相对的。”杨占秋表示,宣布结束“紧急状态”,只不过是无需再像之前那样严格管理新冠,回归到普通传染病的管理方式,而新冠区域流行会持续存在,可能像流感一样,每年冬春季在某个城市、国家或区域流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

谭晓东也表示,即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新冠依旧可能成为局部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上述声明指出,新冠病毒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永久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中。因此,我们需要采取长期的公共卫生行动:一是确定疫情输入情况。未来新冠的区域流行可能是常态,我们要聚焦某些区域的疫情,尤其是输入性的来源,有助开展防控工作。二是根据输入病例数适时调节预警级别。三是监测新冠毒株的变异,这是最重要的。不论是本土还是其他地区出现新毒株,我们都要时刻关注其传播性和致病性。

“还应从心理上消除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杨占秋补充道,经过3年疫情,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恐惧难以快速转变,重新认识、接受与病毒共存是需要过程的。当前,卫生部门、媒体应努力帮大众去除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心理。

全球疫情正接近“拐点”

上述声明表示,紧急委员会认为新冠大流行可能接近“拐点”。全球范围内,人群产生了更高水平的免疫作用,可能会限制新冠病毒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但紧急委员会成员也对新冠带来的持续风险表示关切,因为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相比,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较多,且中低收入国家以及全球高风险群体的疫苗覆盖率明显不足,在是否会出现病毒新变种方面仍有不确定性。

谭晓东提醒,目前新冠仍作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我国在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之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应对“紧急状态”的重点不再是防控病毒传播,而是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包括哨点医院日常监测机制、重点风险人群预警机制。二是做好两类重点风险人群的特殊防护,包括70岁以上人群和尚未感染的免疫缺陷人群。如果有新一波疫情出现,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这两类人群都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因此,应从多方面加强对这两类人群的保护,包括定期对他们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及时接种疫苗等。三是普通人群要保持个人卫生、做好日常防护,比如在陌生人多的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冬春季是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我们要注意多病共防。“经历了一次感染后,很多人觉得新冠病毒消失了。实际上,新冠疫情风险还是存在的,不能掉以轻心。”谭晓东强调。

杨占秋也提醒,新冠病毒有和无,与大家是否“阳过”没有关系。目前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之所以现在大家基本都“不得病”了,是因为我们正处于感染高峰下的一个相对低谷阶段。一是病毒数量不足以引起感染;二是病毒致病力很弱,即使感染了也很可能无症状。未来,新冠病毒可能在局部地区小范围流行,或因出现新的变异株而在某个冬天引发新一波疫情。本报记者  张 健


0 条评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