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会议主办与支持等单位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慢病防控和老年医学等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产业、传媒等领域代表重点围绕“十四五”期间健康中国行动重大慢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就健康老龄化工作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医养康综合管理老年慢病及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慢病管理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医养结合发展论坛(一)
 

1629344208718182.jpg


3、启动仪式_1.jpg


1、高国兰.jpg


主持人:高国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骄阳七月,繁花锦簇。我们乘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东风,在历史悠久的中原腹地-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健康促进行动(2021-2025年)》第一批项目启动仪式。我谨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553A8954.jpg


2、高和.jpg


致辞嘉宾:高   和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在中国老龄协会和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指导下,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具体负责组织推进的一项全国性行业学会行动,在这里我们向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全国各地的会员发出倡议,期望大家结合当地的实际,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积极参与行动,努力探索实践,在行动中践行学会的宗旨,助力国家健康老龄化发展。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主要是面向老年人群,聚焦慢病管理,通过健康科普,提高主动健康意识;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老年医养康养服务机构和人员能力;通过开发与推广适老化服务产品、创新服务理念与模式、参与健康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推出的每一项行动都凝集了项目负责专家和其所领导专业学术团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源于老年健康的需求,有科学的理论支撑,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可普及推广,当然也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全方位的老年健康行动,我们真诚的期望,也十分愿意接受来自各级政府、相关学术团体、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同仁的支持与合作,共同拓展行动内容,推动行动落实,扩大行动效果。




3医养结合发展论一.jpg


2、王谦.jpg

王   谦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主旨发言:《人口的迁移流动与区域老龄化差异——“七人普”数据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既是全国的人口变化的趋势,更是区域人口变化的趋势,而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更大。农村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为严重。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而且10年来的农村变动幅度(增加7.99个百分点)也快于城镇(增长3.29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很大程度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流向城镇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和家庭的小型化,使得独居老人数量和比例大大增加,尤其在农村,尤其是半失能和能失能的老人,养老、医疗面临更大的困难。

  下一步要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获得的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包括流量、流向、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等等,更详细地分析区域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制定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卫生健康服务而言,从宏观上说,要根据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谱,结合人口的迁移流动,分析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科学配置卫生服务资源。

  对于迁移流动人口,实现异地间养老、就医的衔接,显得特别重要。从微观上说,必须及时掌握每个老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养老情况、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需求。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按照医养结合的理念和要求,努力做到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无缝对接”。




3、宋岳涛.jpg


宋岳涛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综合评估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研究室主任 

主旨发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之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内容解读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监控指标中前两项是结果性的指标,一个是老年人的失能,再一个是老年人的失智。第二项就是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这里面特别重要的就是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的知晓率。政府工作指标涉及到三个方面: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比例、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

  监控指标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预期性)。2015年失能发生率为18.3%,大体上讲就是5个老年人里面有1个老年人是失能或者半失能的状态。老年人失能大多数是慢病引起,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排名前三,另外还有呼吸病、代谢病等其他疾病。控制老年人的慢病、共病和老年综合症,要整合公共卫生体系。

  监控指标还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预期性)。全球现有4700万人患有痴呆症,平均每3秒钟会出现1例新的痴呆症病例。痴呆是残疾的首位原因。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老年期痴呆与年龄、教育和经济水平有关。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里涉及到两个词:失能和失智。政府要做的事情一是要创建老年医学科,特别强调三级以上中医医院要创建老年康复中心,再就是涉及到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知晓率,实际上是老年健康信息的宣传组织工作。总之,全社会要关注老龄化,要积极宣传老年健康知识,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全人群老人的健康素质,整合社区医疗卫生和社会支持服务,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智能化应对老龄化挑战。

数据与观点
 

4-数据与观点16x5.jpg


刘霞.jpg


主持人:刘   霞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包括严重精神障碍在内的几类疾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我们如何落实到2022年的目标呢?今天大会邀请到5位权威的医学专家,请他们结合健康中国行动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项行动、癌症专项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项行动、精神卫生的专项行动进行分享。




2、王文志.jpg



王文志

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 

主旨发言:《社区人群脑卒中防控技术研究》


  1990-2005年我国居民死因顺位变化:1992年脑血管病仅排在第三位,占总死亡的16.89%,到2004-2005年的死因调查已经上升到第一位(22.45%),危害非常大。北京市1992年和2000年两次抽样调查脑卒中患病率,各年龄组在8年时间中患病率上升非常快,从地区患病率来看城市和农村都上升非常快,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农村地区上升的比城市要快得多。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老龄化四个危险因素导致了我国卒中发病率、患病率近年内一定不是下降的,鉴于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社区人群的预防。

  国外的经验:芬兰北卡研究以社区为基础,对高危人群开展针对生活方式在内的,包括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等进行多因素干预。干预实施8年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美国斯坦福五城市研究干预重点内容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防病知识,7年时抽样调查结果:干预城市比对照城市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12%,胆固醇水平净下降 20%,收缩压净下降 3%, 舒张压净下降 6%,吸烟率(队列人群)净下降 13%,干预城市心脑血管病明显下降。

  我们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结果提示:1.针对全人群开展持续的、科学的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各级政府都应该予以重视;2.从长远的角度看,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现和干预主要应依靠提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3.当前阶段,利用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对高危人群开展一些主动筛查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4.筛查和干预高危人群应抓重点,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狭窄等;5.重视早期预警测评,提高慢病高危个体自我干预、控制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意识、能力和效果。




3、王增武.jpg

王增武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主旨发言:《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管理》


  心血管病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高血压一路“走高”,人群控制率只有15%左右,部分发达国家比如说德国、加拿大则接近60%、70%,控制率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面临很大挑战。血脂异常更是不容乐观,控制率只有8.9%。由于共同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还有饮食背景,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常为“共病”状态,人群中同时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三种问题的占到了30%,我国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的3B研究发现,在所有纳入观察的2.5万名患者中,仅有48%患者血糖达标、28%患者血压达标;而在血糖血压两项上同时达标的患者,仅有14%。因此,加强我国患者的血压血糖管理迫在眉睫。

  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一定要从危险因素入手,而且要加强控制状况。1979年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家首先提出预防心血管病的两种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人群管理和高危策略必须同步进行,必须将人群教育与高危因素的治疗管理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今后开展工作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全民管理,无论是健康素养的改善也好,防病知识的了解也好都非常重要,但对高危对象一定要强化管理。2016年时我们开展了全国基层心血管并综合风险理项目,目的是只要筛查出来的危险因素我们就进行干预,而且力争让它去达标,当前我们迎来了更好的政策红利,各省随着疫情也在逐步的启动相关项目,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合力,未来心脑血管病的控制肯定会出现。




4、罗素霞.jpg


罗素霞

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主旨发言:《中国癌症疾病负担及筛查现状》


  全球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1929万,死亡病例约996万。我国从发病率上来讲不是最高的,但死亡率是在第一方阵。 我国癌症发生的前几位主要是肺癌、消化道肿瘤(肝癌、结肠癌、食管癌、胃癌等等)。乳腺癌已经提升到了第一位,肺癌死亡率是第一位,中国特色的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特别是结肠癌在近年来呈一种上升趋势。从5年生存率来讲,近20年美国生存率逐渐提高,但是我国生存率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只有个别提高了2%左右。

  我国现在进入了老龄社会,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处于明显上升阶段,但是我们治疗还差得很远,包括宫颈癌、肾癌等等。癌症筛查项目的开展时间及覆盖范围、癌症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居民健康意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中美癌症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最有效途径,癌症筛查可降低经济负担。国际推荐筛查癌种(USPSTF):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我国特异性高发癌种: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和地方都做了很多的支持,开展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通过中央或地方财政支持的公共卫生项目10余项。但我国癌症防控还面临如下挑战:工作效率低、技术均质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科学证据跟跑国际。

  下一步应控烟限酒、促进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着力推动肿瘤登记工作;加强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等公共卫生实践;推进和改善医疗服务,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建立系统的癌症防控体系,落实癌症综合防控措施,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癌症综合防控模式。




5、孙铁英.jpg


孙铁英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大内科主任

主旨发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造成390万死亡,占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10%。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构成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10.83%,排第四位。

  研究表明,从1990至2017年,全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DALYs增加,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以及年龄标准化DALYs下降,以男性为甚。社会人口学指数低是阻碍发展中国家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最重要因素。老龄化和风险暴露,包括吸烟、环境污染和高体质指数,是死亡的主要驱动因素,应给予更多关注,并予以政策支持。

  我国呼吸慢病管理发展方向:第一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呼吸慢病分级诊疗模式,如医联体团队协作、“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并建立健全规范化服务体系。第二是加强呼吸慢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第三是发展和应用好居民健康医疗大数据。第四是完善针对呼吸慢病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第五是加大呼吸慢病课题研究。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特点,用肺功能进行筛查,结合胸部结构的影像大数据,肺功能和影像的数据库建构,然后追踪、分析和应用,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来指导治疗和康复,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好办法。如果我们把互联网+,把物联网用的非常好,也会达到一个我们特别希望的、现代的慢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慢病管理,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包括肺功能影像以平台的知识库来指导医生的治疗和康复,就能够达到慢性呼吸性疾病的管理,我期待和大家一起完成这个目标。




6、郑毅.jpg


郑   毅

亚洲ADHD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原副院长

主旨发言:《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管理》


  心理健康应该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健康不仅是躯体没病,还有心理,特别是要心理平衡、自我管理。现代人如果要保持健康就要做好心理的平衡和自我管理,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都跟心理因素有关,经常失眠、焦虑、压抑、郁闷,都会不利于其他疾病的控制。我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的心理健康标准:稳定、安全、自我认识,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还要关系和谐,适应环境、抵抗挫折。现在成功不成功最主要、最关键的不再只是看智商、情商,而是要看逆商,这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容。

  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成人精神疾病都不能忽视。最新的心理健康数据显示,成人终生患病率16.57%,接近1/5有心理障碍,其中焦虑排第一位。儿童的病比成人还多,我刚刚完成一个调查发表在国外杂志上,6-16岁校内儿童青少年人群心理障碍患病率为17.5%。患病人群中真正得到合适诊断和治疗的不到1/5,包括抑郁症,抑郁症诊断识别治疗率只有17%。而这些病人在慢性病中,可能就表现为躯体不舒服,比如心慌、血压高等,实际上是抑郁症。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就心理健康谈到三个观点,第一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第二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普及工作,第三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咨询。所以要做好健康管理就要做好这三件事情。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老年痴呆、抑郁症和孤独症;明年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二级以上的所有综合医院都要建立精神心理科(增加5000家),全国二级以上儿童医院30%要建儿童精神科,心理健康要从儿童抓起。

慢病管理能力建设
 

1629104889194335.jpg


1、高和.jpg


主持人:高   和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刚才通过数据、专家的观点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慢病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基层把慢病管理做好?我们接下来的板块就请3位讲者,通过数据和县域的模式,还有第三方服务的角度来跟大家交流和讨论。




2、殷鹏.jpg


殷   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副主任

主旨发言:《从重点慢病大数据看慢病防治的需求》


  疾病负担是系统、科学、全面地量化疾病、伤害以及危险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年龄别和性别人群中造成的具有可比性的健康损失。我国疾病负担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是初步阶段、2010-2012加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3-2015进入快速发展期、2016开始进入推广应用。

  2019年疾病负担及死亡分省结果中慢性病部分显示:从不同区域来看,各省慢性病死亡水平存在差异,西部高于中部,青海、西藏和新疆最高,东部沿海城市最低。从地区来看,缺血性心脏病疾病造成的负担及死亡呈现出北方地区远高于南方的特点,其中黑龙江省负担最重。

  总体结论:一是中国在过去30年在降低疾病负担和减少伤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二是2019年导致我国居民疾病负担的前几位均为慢性病,分别是脑卒中、IHD、COPD和肺癌。三是造成疾病负担前几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血糖和室外空气污染。四是疾病负担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巨大,健康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慢病管理的需求到底在哪儿,有限的资源应该更加的投入哪个领域,同时通过这样的具体数据展示,可以给政府提供很多的基于数据的非常真实的一个资料,帮助卫生决策者做出符合当地的决策。




553A9264.jpg


张利恒

河南省郏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主旨发言:《围绕人民健康 坚持预防为主——在医防融合中探索构建慢病管理共同体》


  郏县围绕人民健康,一路改革先行,始终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特别是在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中,更加注重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在强化“医”的基础上,在“防”上下功夫,在“医防融合”中构建慢病管理共同体,有效提升了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慢病管理水平。

  一是改革体制机制,构建医防融合工作新体系:1.注重顶层设计(组建郏县医疗健康集团,将公卫机构融入到健康共同体建设发展中,打下慢病管理共同体良好基础)。2.设立专职机构(医防融合办公室、家庭医生工作室、健康驿站、公卫与健康促进中心)。3.坚持三级联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慢病管理质量效率:1.强化“医”的基本功(县级医疗专家团队、科室共建)。2. 坚持“防”上下功夫(妇幼健康综合服务区、中医综合服务区)。3.围绕“健”字做文章(健康促进“321”行动、健康知识教育“五进”活动)。三是建立保障机制,推进服务模式健康持续:1.强化信息化支撑(村头接诊,云端看病,实现政府监管、家医签约服务和居民端三大应用,建立“六大中心”)。2.科学制定绩效分配办法(全方位考核)。3.统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四是坚持强基固本,医防融合改革成效初显:与2019年相比,2020年基层就诊率提升至0.97个百分点、慢病患者管理率提升3.85个百分点、居民健康素养提升8.33个百分点、县外医保基金支出率下降1.37个百分点、参保人员住院率下降2.25个百分点、县外转诊人数下降0.44个百分点。




胡---艳.jpg


胡   艳

金域医学高级总监

主旨发言:《金域医学助力慢病管理防控能力提升的实践》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第三方医学检验龙头企业,主要特点是专业化、规模化和连锁化。目前有38家省级中心试验室,600多家快速反应室,260多家远程病理网点,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所在区域,服务23000多家医疗机构,可以开展2800多项检验项目,每年新开发超过了200项。同时还拥有8名院士,37名顶级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作为创新发展的智库。

  新时期下慢病综合防控既对各医疗机构分工协同提出更高要求,更是强调慢病群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通过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增强公众获得感。疾控系统在慢病监测和防治中需要面对全国性、多中心项目运营的复杂性问题;医院临床面临医疗资源不均衡和检测项目不全面问题;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管理人群非常庞大,管理效率和难度很大的问题;慢病人群面临自我管理意识不强,服务便捷性受限的问题,面对这些慢病挑战,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是以大网络全流程服务助力疾控机构的慢病监测和防治研究;二是以多元化服务模式助力慢病诊疗水平提升;三是以移动化信息化模式助力基层慢病管理服务提升;四是以互联网平台模式助力慢病群体自我便捷管理。

  我们服务了全国23000万家医疗机构服务,每年为超过3200万人次提供了慢病管理相关监测服务,其中包括心血管病832万,糖尿病258万,肿瘤筛查1016万,肾脏病520万,其他慢病600万。助力慢病管理,我们一直在行动,也希望能够听取更多的专家和领导的意见,进一步扩展服务半径,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



>>16日分论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