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促进行动(2021-2025年)》项目专题学术报告与专家面对面
主题报告
 

未标题-1.png


2、高和.jpg


开场嘉宾:高   和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昨天主论坛我们发布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健康促进行动(2021-2025年)》,在全国和学会范围内遴选了16个项目作为今后5-10年行动的方向和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项目专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的。今天的专题报告就是围绕着这16个项目进行展示,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好的建议,以便于在推进工作时逐步调整和完善。




第十一届大会总结-印刷版(终版.jpg


第十一届大会总结-印刷版(终版)-50.png


3孙晓红3.jpg


孙晓红

学会老年医学科建设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主旨发言:《医养结合背景下临床老年医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与挑战》


  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但是目前大多数老年医学科还是从高干病房延伸而来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患者的需求。我今天主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老年患者的特点及管理。根据七普数据,目前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0 亿(占13.5%),慢病老人75%,失能老人4000 万,80岁以上老人2300 万,迎来了“银色浪潮”。年轻的老人教育程度高, 文盲率下降,有利于推广老年教育,以患者为导向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制定和实施势在必行。

  二是现代老年医学模式。关注老年全程,就包括了初级保健(要加入初级缓和医疗、预立医疗自主计划),医院主要开展急性医疗,中长期的照护应该由下一级的医院来对接。老年医学的核心技能,第一是老年综合评估,第二要有跨学科的团队,第三要有跟老人的沟通技巧。应全面关注与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相的所有问题,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度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而确定治疗目标,做针对性的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是对老年医学模式的展望。现存的问题是以疾病为中心,是碎片化的医疗。未来医疗模式的转型,要用信息化、技术化的手段,一定得适应现在时代的需求,可能需要有一些个案管理,疾病的管理,还有对针对个人的管理,个案管理师要揪住重点人群进行规划。同时一定是连续医疗,连续医疗其实包括了医院和社区之间的连续,一定是社区医疗和上一级的医疗有密切的合作,大医院的医生要深入到社区,这样才能把老年人留在社区。另外,还一定要关注死亡的质量。




2宋仙保2.jpg


宋仙保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资格认证处处长

主旨发言:《健康老龄化人才培训与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三大支柱:第一是社会参与。主要把老年人视为财富的制造者、社会的推动者,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社会活动,解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第二块是保障。主要提供基本保障,由民政负责,涉及民政、人社、保险。第三块职责落到卫健委,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服务体系。

  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准入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第二类是属于水平评价类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国家认可与老年照顾相关的有四个:健康管理师、健康照护师、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

  总体来看,不管是准入型还是水平评价类服务人才都是需求大、缺口大。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两大战略,结合自身人才队伍建设职能,中心专门成立资格认证处负责一老一小工作。目前我们承担国家财政支持的在岗培训项目:老年医学人才、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安宁疗护培训。2020年培训全国医养结合机构医生、护士1.1万人,2021年计划培训4万人。2021年计划培训3291名老年医学人才(老年医学科医师1622名、医养结合机构医师669名、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护士1000名)。此外,还正在91个试点省、市、区培训1000名安宁疗护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人数有限,可探索从三个方面有所拓展:做增量、开展规范化培训和专项培训。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未来可积极申报新职业,比如医养照护师。人口老龄化健康服务人才,是涉及多个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4左美云-1.jpg


左美云

学会智慧医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

主旨发言:《智慧医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智慧医养是通过智慧技术的支持更好地实现医养结合的模式,指聪明地使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智慧技术,既分别支持医护服务与养老服务的高效实现,又通过数据的共享与数据融合,支持医养结合,实现医养服务资源的协同和优化,最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其他涉老主体的满意度。

  智慧医养的研究问题,一是从设备角度主要涉及:医疗机构对智能健康设备的数据认可问题,不同智能健康设备之间的数据接口和标准问题,基于监测大数据的个人常模、地区常模、总体常模建立问题,新型智能健康设备的适老化问题(电池、语音等),老年人和照护人员对智能健康设备的采纳和使用问题等;二是从平台角度主要涉及:基于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协同的智慧医养生态系统建设问题,医养生态系统中不同主体的数据权利、责任清单和伦理问题,智慧医养平台中医养知识图谱、数据融合与服务集成问题,智慧医养平台对于老年人需求的预测、推荐和匹配问题,老年人、照护人员和机构对智慧医养平台的采纳和使用问题等。三是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基于大数据的疾病预测、治理方案和医生推荐问题,基于区块链的医养数据主权和收益分配问题,基于联邦学习的不同主体数据共享问题,基于数字孪生的手术方案和照护方案设计问题,基于边缘计算的监测、报警和应对问题,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术/陪伴/照护机器人的设计和人机共融问题等。

  智慧助老已经被写入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我们受卫健委委托正在做智慧助老的指数测评,下一步将发布智慧助老的全国测评情况。




5王左敏2.jpg


王左敏

口腔保健分会总干事长、副主任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主任

主旨发言:《老年口腔医学专业能力建设与实践》


  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咀嚼、言语、美观等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并且多项研究证实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密不可分。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口腔疾病出现的机率更高,病情更复杂,并且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联系更为密切。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74岁老年人中,存留牙数为22.5颗;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缺牙已修复治疗比例为63.2%。仍有61.11%的老年人认为老了就会掉牙。老年人口腔卫生知识的传播还不到位。当前提供的口腔卫生服务也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口腔保健需求,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势在必行。

  老年口腔健康促进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老年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推广适宜口腔技术,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开展相关临床科学研究,推动老年人口腔健康服务体系和能力水平提升,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龄健康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5年受众人群100-200万人),组织老年口腔健康公益活动(5年内不低于10场),推广老年口腔保健适宜技术(5年内遴选利于老年口腔保健的适宜技术不低于5项),制定团体规范与标准(5年内启动团标工作不低于5项),推进老年口腔保健科研活动(5年拟科研立项不低于5项),促进老年人口腔健康水平,提升服务提供能力。




6王华丽2.jpg


王华丽

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

主旨发言:《身心健康整合型社会化管理理论探索与实践》


  心理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也体现为个体在认知功能和社会情感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尽管生理功能不断衰退,社会功能逐渐减弱,而心理健康状态变化并非总呈退行性改变,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老龄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主要指标,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提高老年精神卫生服务,要提高它的可获得性,要让这种服务和老年人的其他服务之间能够形成整合,所以精神医学不独立于其他的服务。其实整合型服务是一个连续的概念,对于疾病来说,强调的是早诊断、早治疗和长期的照护,同时要帮他做好及时的康复,使他功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更多的老人实际上不是一个疾病状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健康促进。整合其实有两个水平的整合,一种是纵向的,就是不同水平的服务,包括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之间的整合。另外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横向整合,很多相似的专业、相关的专业之间做的服务是重复的,通过整合使多专业、多职业能够融合成一股力量


上半场-专家面对面
 

_Z9A8957.jpg


ZW6A6297.jpg

高 和   齐 伟    范智勇    张立欣    林莲娣    李功迎    (图)从左往右




1高和.jpg


主持人:高   和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项目如果落实到实际,就需要有一批人能对接,一起共同去完成工作,必然牵扯到能力的问题,所以针对关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基层应对人口老龄化专业能力建设的需求与实践,我们今天请了几位来自全国不同地方医院的领导和专家一起面对面,听听他们的需求,如果项目将来落实到实际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2齐伟.jpg


齐    伟


江西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通过项目,医院老年科的人才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项目我们也获得了政府的高度支持和相关资源。

  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跟民政系统的职权、职责怎么去划分,比如说社工站(社区心理服务站)有时会互相扯皮。同时又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国家把老龄办划到了卫健委,但实际上很多的职权并没有交过来,比如说养老资质的审批,所以下一步明确职责很关键。

  从学会角度,主要应该多开展人才培训,比如说老年痴呆的看护等系列技术,因为没有技术人才,工作是推不动的,学会应该加强培训。




3范智勇.jpg


范智勇


江苏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老年精神心理健康行动、老年脑健康促进行动和老年睡眠健康行动与我们医院的契合度非常高。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现在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应该提供的服务之间差距很大。更多有精神症状,不一定是疾病精神症状的老年人,更多的还在家里,还在社区,没有走进医疗机构,没有得到较好的关心、关爱,所以我觉得这个能力建设上有很多文章需要做。能力建设上有两方面,一个是能提供服务的能力,第二个是资质。更多的老年科医生从哪儿来?需要从上层推动,让转岗培训成为一种取得合法资格的有效途径。

  面向基层的培训需要政府、社会和医院三结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我们整个为老年人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要依托我们现有的卫生健康系统体系,比如说家庭签约服务,因为家庭签约服务分有偿和免费,在有偿服务里面可以增加一些服务,做一些增量的服务来解决一些经费上的困难问题。




4张立欣.jpg


张立欣


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医院院长


  我们2017年成立海港医疗集团,下设八个社区、五个卫生院,以海港医院为龙头。几个社区的服务能力以前都非常雄厚,有的卫生院都相当于一个小的综合医院,可以开展一些阑尾炎手术、剖腹产。但近几年卫生院的功能被弱化,开展最大量的就是基本公卫的工作。如果我们上下联动起来,把他们的资源调动起来,让他们的医生到我们医院去做培训,然后反馈回来再让他们服务,节省了国家资源,而且他们也能够很快的迅速成长成为全科医生,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秦皇岛人口有三百万,主城区是一百万,大概有十多家养老机构,公立性质的有两家,只能满足老年人的一些基本需求,相比之下私立养老机构吃住、管理都更好,但医疗跟不上。从学会的角度,应该是他们自己有一个支撑的医院,平常是养老机构,一旦病老年病人病情变化时,就能迅速转化成医院。建议学会加强对家庭型照护人员、医院型照护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包括翻身、拍背、吸痰等,给他们做一些培训的资质。

  结合国家十四五的规划,我们希望把医院转变成一个中西医结合医院,把中医的适宜技术,融入老年人的特点治疗中来,这样他们也特别愿意接受。




5林莲娣.jpg


林莲娣


安徽·桐城家和尊养美德医院院长


  我们的医养结合院是安徽省第一批,运作两年整体的趋势应该说是非常好。为什么我这样说?我们原来通常都觉得养老院里面五保户住进去全部都报销,好像医疗费多用点没问题,但是这一点我觉得正好相反,因为我们这里入住的95%都是失智失能的高龄人,而且重度失智、失能的占75%左右。五保户刘奶奶今年105岁,入住四年多,原来感冒、发烧或者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急急忙忙送医院,每年医药费很高。自从开展医养结合以来,从2018年5月份开始,2019年刘奶奶的医疗费是2502.87元,2000年是2516.78元。2019年整个五保户平均的医疗费是671.9元,在2000年是1278.9元。从费用来说,医养结合这条路是必走的大事,政府节约了很多医疗资源、医疗费,社会的评价很高,家庭更是高兴。

  但对我们企业来说,社会效益还是有点欠缺,负担比较大。因为住在养老院里面,希望老年人晚年生活能提高一点质量,所以康复师要在床边给他做康复,挂号费不用算,其他人医疗费一分钱都没办法收。长期实际上人工比送出去治疗的人工更为贵,因为他们都没有行动能力,常年卧床,这种情况对企业的负担是比较大的。希望国家出台些相应的政策,帮助我们这些类型的医养结合机构,让医养结合这条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好。另外,康养驿站的建立也逐渐赢得多方认可,希望学会对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不断完善和总结。




6李功迎.jpg


李功迎


江苏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医养结合涉及到多学科疾病, 90%多的疾病都与医养、老年关系密切。很多老年人除了本身没有躯体疾病可以有精神性理疾病之外,得了躯体疾病之后,也还会继发产生心理精神疾病,抑郁,还有痴呆、焦虑等都是老年精神心理疾病问题。很多躯体失能不能动、不能吃、不能喝,需要人照顾,但是我们精神心理疾病里面也有很多失能,精神心理失能有时候比躯体失能还更可怕,这一部分人群占的比例很大。

  医养结合涉及的人才是多学科的人才。除了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学科,也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这样的人才。目前真正专业的医养结合人才很缺乏,要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入手:一是在大学里或医学院校里开设医养结合专业;二是转岗;三是依托学会培训人才;四是各方面专业人才兼职。

  学会要推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确定要教授哪些课程,哪些是技术课,哪些是专业技术课,哪些是专业课。还要多建医疗系统实践教学、实践培养基地,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

下半场-项目专题学术报告
 

8陈彪.jpg

9杨宇飞2.jpg



主持人:陈   彪 

主持人:杨宇飞




8陈彪.jpg


陈   彪


学会脑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

主旨发言:《基于远程医疗的帕金森病管理模式与实践》


  老年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最主要的就是帕金森和老年痴呆,这两个病加起来我国目前大概有将近1500万患者,一个影响运动,一个影响思维。全世界一半的帕金森病人在中国,痴呆将近40%的病人在中国,2030年以后会基本上帕金森到57%,痴呆可能要到将近50%。老百姓对帕金森病认识不足,诊断率低:50%~70%的PD未确诊;诊断时间延迟:发病到诊断的间隔时间6.73个月(0-40个月),53.75%病例>1年,37.5%就诊3次以上;缺乏连续管理。

  现在都在提倡要早期预警预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延缓疾病。2010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智慧医疗相关政策,全方位布局智慧医疗建设。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都强调要发展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移动互联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医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能把病人管起来,能把技术推广下去。

  目前需求激增,但真正渗入慢病管理的很少。怎么能在互联网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环境里面,让病人能得到真正像医院的这种管理模式是关键。基于此,我们成立了医而有信互联网医院,依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帕金森联盟的专家团队,围绕帕金森病专科开展分级诊疗等探索和创新,实现基于互联网医院+数字医疗的规范化、全疾病周期的管理和服务。打通了数据、管理和技术,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全疾病周期的管理,也就能实现对患者的全周期管理。




9杨宇飞2.jpg


杨宇飞


学会肿瘤康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

主旨发言:《肿瘤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体会》


  2019年在中国医师学会关于发布《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的通知中,康复医学按照疾病性质分类中包含神经康复医学、脊髓损伤康复医学、运动康复医学和儿科康复医学,却没有将肿瘤康复纳入其中。

  我们正在探索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肿瘤康复诊疗模式,肿瘤康复团队需要包括肿瘤多学科团队、中医多学科团队、共病团队、康复团队、营养药剂心理、护理团队。咱们国家康复医学、康复技术发展的很快,但研究肿瘤康复的人很少,所以我们需要在康复团队里选择感兴趣肿瘤康复的一群人,跟我们来研究。

  中西结合的肿瘤康复模式就是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刚才我说的所有的技术,来针对肿瘤的治疗。那么他是分早期到晚期的全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康复,而康复的概念实际上针对的是肿瘤幸存人群。幸存人群的概念,目前是转换的很快,除了肿瘤患者本人以外,还包括他身边的亲属、朋友,甚至包括了给他治疗的医生,都属于我们需要进行康复培训的一群人。

  一个新兴的学科建立,一定要有入组的各种评价指标、疗效指标,所以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关于学科建设的标准,我们不仅在省级的专科医院建立研究型基地。同时在省级以下的市县级建立实践型基地,由省级的肿瘤康复基地来带领做一些标准,做一些单病种的技术。这次我们的学科建设行动目的有这四条:一是找准肿瘤康复学科的定位,我们要照着二级学科去做;二是学科的梯队以及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三是在肿瘤康复基地建设中,将二级学科的标准制定好。四是完善我们的科学管理制度。




10谢红2.jpg


谢   红


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旨发言:《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医疗照护与养护人才培养》


  过去我们解决医养结合的手段,一是去医院,二是去各级各类的养老服务机构,当这两类机构没能很好地解决功能问题时,才出现了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解决的是什么?就是在有多病、有衰弱,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情况下,在共存的过程当中,其实解决的是功能性渐进过程当中问题。医养结合必须分级分类解决,不同人、不同类,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不管是对医疗资源还是长效资源都是极大的一种浪费。

  医养结合领域核心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一是医养结合服务领域的专才性,人才不够。养老服务中,懂得功能性照护的护士极少,学校不设置相关课程,能讲相关课程的老师少之又少。康复医生、康复技师、营养师、心理医生都缺乏。考量的是我们怎么深层次去理解,人才教育培训当中的顶层设计的问题;二是如果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或考虑人才设置时,要考虑市场要什么服务,再针对性地培养;三是缺分级分类管理,比如长期照顾中护士和养老护理员的职责;最后地区差异太明显,建立体系化的机制和体制更加关键。

  建议:第一建立人才管理的相关制度。第二解决人才培育的相关制度。尤其需注意在医养结合领域当中,有大的功能性问题解决的时候,对很多我们原有的界限和概念必须重新界定和划分,然后才能做好后续的人才的教育和储备。




1高和_1.jpg



高   和


学会副会长、睡眠科学与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主旨发言:《老年睡眠与健康》


  睡眠科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睡眠环境科学,解决的是舒适性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睡眠医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睡眠和觉醒调控机制出的问题,或者与睡眠相关的一些病理和生理的问题。

  2005年,美国把睡眠医学作为医学二级学科。2019年我国曾经发布的学科目录中睡眠医学是属于内科学下的亚专科。睡眠医学科能够成为独立的学科专业主要有四个标志:一是有独立的睡眠疾病谱(知识体系)。二是有以多导睡眠图为核心的监测技术(辅助诊断工具)。三是有规范的睡眠医学专科医师和技术人才教育。四是有严格的专业认证体系与准入机制。

  年龄越大,睡眠时间短或长质量差成功变老的几率就越低。中国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睡眠不足和质量差的问题,这可能是影响他们成功变老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60岁以上老年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2%-49.9%。北京大学陆林院士课题组研究发现,社区老年睡眠障碍患病率30.5%,山东农村调查结果老年睡眠障碍54.8%,按照“七普”老年人口2.64 亿,预计老年睡眠问题者在1-1.5 亿人。

  《老年睡眠健康促进行动(2021-2025年)》将广泛开展老年睡眠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老年睡眠健康服务人才、帮助老年医疗保健医疗机构开展睡眠障碍诊疗服务、倡导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积极推广睡眠健康评估,加强睡眠期间的照护、积极开展适老化老年睡眠监测和保健产品开发与临床评价、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和老年友善社区建设,促进乡村和城市社区睡眠健康管理。




11付萍1.jpg


付   萍


学会营养食品分会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教授

主旨发言:《老年营养改善研究进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截止2019年末人均寿命提高到77.3岁。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老年人群由于生理退化和疾病的影响,面临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均衡的双重压力明显大于其他成年人。

  养老机构典型调查:1、采集一周份饭进行主要营养成分检测;2、记录同期食物投料量和就餐人数;3、称量老年餐盘的取食量和剩余量。检测结果:一周份饭平均能量及主要营养总量及餐次分布,餐食设计非常完美。咬合力小于2公斤的人,按理都应该吃流食或软食,但在我们测试的80个人中,只有3个是流食的,其余都是较软的普食,蔬菜、肉多是块状食物,虽然有利于减少口腔废用综合症,但无疑极大的增加了噎食的风险和影响老人摄取食物。很多入驻养老机构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咀嚼吞咽风险。

  居家养老,助餐先行,助老供餐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还不尽人意,但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中央厨房+就餐点+社区分餐点+配餐/送餐”供餐模式的可持续运转需要依靠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养老照料中心、社工机构、餐饮企业、社会民众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应该:1、落实老年营养餐标准化,食物硬度和咬合力匹配; 2、老年人饮食风险,降低吞咽风险,提高营养摄入; 3、中国老年人口腔功能筛查,重视老年人的口腔健康。




12王亮.jpg


王   亮


学会骨质疏松分会总干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

主旨发言:《老年骨健康》


  随着对骨科疾病,尤其对老龄化带来骨科慢性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 防治和康复需求增高,对骨科建设和发展提出新概念 ,骨科疾病患者已经不能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我国骨科医生主要是骨外科医生,但80%左右骨科疾病需要保守治疗。

  骨科的疾病其实是围绕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预防和康复医学两方面需要加强。要关口前移,对骨科的疾病进行全程的管理。学科设置过程中,除了有骨外科的医生以外,还需要培养骨内科医生来管理骨病。

  骨内科疾病范畴主要包括手术围手术准备和术后功能、康复,所有骨科不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手术但患者拒绝手术、需要手术但身体条件无法手术,还有一些跟骨代谢相关的一些多学科的对骨病的诊疗等等。

  全军骨科中心在国内2006年率先倡导并开展“骨内外一体、手术康复一体、医护患一体、中西医一体”的综合骨科模式,集骨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显微骨科)、骨内科、康复医学、中医骨伤为一体的新型骨科医疗管理模式,涵盖与骨科相关联学科内容,达到为患者综合诊疗目的。

  骨外科和骨内科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意义的“大骨科”,骨内科的出现,清晰地定义了“大骨科”内涵,界定了“大骨科”的外延,很多疾病的归属更加明确清晰。未来,骨内科建立和发展对推动“国家健康骨骼”战略意义重大,因此,推动骨内科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

下半场-专家面对面
 

ZW6A6069.jpg

主题:医养结合模式下基层应对人口老龄化专业能力建设的需求与困境


_Z9A9044.jpg

郭桂芳    李  哲    侯战旗    刘玉锦    郑丽丽(图)从左向右




1郭桂芳.jpg


主持人:郭桂芳


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


  医养结合需要大量的实践型人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这几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努力培养一批有情怀、有知识、有实践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这几年来,总会已经建立了20多家实践教学基地,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四位基地代表,重点交流分享我们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学会给予的支持。




2李哲.jpg


李   哲


苏州大学广济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


  作为睡眠医学中心基地,一是希望学会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平台。第二希望能够从分会的层面上,出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细的睡眠中心的硬件配置条款和验收条款,以解决在基层落地的问题。第三希望学会做一些线上的调研,每年通过调研可以看到是不是有更多的队伍在成长。




3郑丽丽.jpg



郑丽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通过流调我们发现大医院也不关注骨质疏松。我们首先是普及健康骨骼的理念,给河南的17个地级市做了骨质疏松的宣教,宣教的对象包括医生、护士,也包括义诊的老年人群。第二是教育临床专业人士。针对选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治疗专业问题进行继续的教育。第三是我们在临床上有一个最大的困惑,大医院里老年科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希望学会向各级领导发声,做一个呼吁,包括大、中、小医院和社区都应该增加老年病区。




4侯战旗.jpg


侯战旗


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在学会的指导下,我院建立了培训基地。目前我们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营养团队、研发团队和分类团队的标准基地。目前基地也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一是老年营养餐的使用效果无法评估;二是营养师对营养餐,对营养治疗作用的认知度还不够;三是临床营养师介入工作不力;四是产品尚未实现标准化。

  希望总会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将老年基地在信息方面与我们共享。第二是研究成果方面,全国已经有很多基地,希望我们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相互走动,把老年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5刘玉锦1.jpg


刘玉锦


郑东北师范大学福祉学院院长


  在分会领导下,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在疫情期间做线上对老年人课程的培训,参与了学会一些课程的培训,包括视频的录制,同时还参与了学会一些课题的申报。

  护理需要交叉融合,需要学科融合,这样才能把我们要做的东西做得更好,才能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中国现在太需要养老照护人才了,怎么去培养,怎么去做,实际上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要。希望通过学会平台,把健康照护人才培养好,看看如何在制订国家标准基础之上,把相关课程融进去,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另外,养老护理员的比赛、培训能不能民政、人社、卫健委三个部门融合共同开展,这三个部门融合,我们养老照护的人才培养可能就会解决很多的问题。




【论坛闭幕总结】


  高 和 副会长;学会是以社会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现在归卫健委管,医养结合的问题越来越聚焦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学会的工作做了相对的分类,一部分以社会学为主成立社会学部,一部分以医学为主成立医学部,另外还有老龄智库这部分的管理工作。

  医学部成立以后,我们按照国家的发展趋势,健康中国大的趋势,特别针对老年健康这块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解,分解到具体的项目,经过和总会、各分会专家开过几轮沟通会,今年第一批推出了16个项目,我们把它总结为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形成一种动态的管理,逐渐的调整和完善。学会每年11月份有个社会学相关的年会。每年6月的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已经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人口进入老龄化以后,慢病主要聚焦在老年人,在这个节点上把这个会转交给我们学会主办,刚好也是我们医学工作里面要做的一件事,希望这个会议将来会成为我们学会医学部为抓手的每年一次的年会,希望明年能比今年办的更好,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们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相信在明年的会议上,逐渐会有我们更多的从事老年医学、老年照顾、老年营养等等各领域的老年相关专家学者和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者更积极的参与,形成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好的良好学术环境。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