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跟健康说嗨嗨,跟烦恼说拜拜” 下一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临床
不用公筷有啥后果?张文宏形容胜似“裸奔”,对比实验结果惊人……
2020-05-08
来源:医卫界传媒
10785
1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许多家族式确诊病例。从病毒传播途径看,除近距离飞沫之外,大家共同夹吃一盘菜恐怕是最普遍的“零距离”接触了。

  

  “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近日,张文宏再爆“金句”。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许多家族式确诊病例。从病毒传播途径看,除近距离飞沫之外,大家共同夹吃一盘菜恐怕是最普遍的“零距离”接触了。

疾控专家48小时对比实验结果惊人

  日前,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11名专家对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

  他们在餐厅中共点了六道菜,将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份使用公筷进食,一份不使用公筷进食;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对照。餐前、餐后共取19份食物样本,并测定其中的菌落总数。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

  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

  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

  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

  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倍!!!

  负责检测的专家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例如,夹过凉拌黄瓜的筷子,再去夹盐水虾,就会导致两盘菜之间细菌交叉污染。

用公筷不是“瞎讲究”

  “长久以来,用筷子吃饭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给客人夹菜,虽然体现了待客的热情,但客观上,确实增加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卫平介绍,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

  “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刘卫平说。

  有句俗话叫:“病从口入”,数据显示,中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聚餐时,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盘菜,只要一个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

timg (6).jpg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的。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分餐”“公筷”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分餐”在当前的服务业水平下一时很难做到,而“公筷”相对来说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接连发起公筷倡议。广州市29家餐饮龙头企业、星级酒店等,主动推行公筷制;浙江省十个部门联合倡议在单位食堂、餐饮行业、居家生活中,全面推进“公筷公勺”;江苏泰州则于3月9日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勺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规范。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期望这场疫情能够改变我们传统的夹菜方式,进一步提升餐桌文明,每个人都要主动使用“公筷”,防止“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

  

  来源:新华网、华医网、半月谈、健康时报

  编辑:高雅

  校对:王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