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二届中国健康儿童促进研讨会成功举办——持续为儿童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下一篇: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产业
构建医工合作新生态 中关村“医工交叉”技术转移沙龙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12-30
来源:中国网
14639
0
作为当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工交叉对于医疗器械创新的引擎作用不言而喻,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需要。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

  

作为当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工交叉对于医疗器械创新的引擎作用不言而喻,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需要。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站在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卫健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和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于2020年12月25日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闭门沙龙——中关村“医工交叉”技术转移沙龙研讨会,邀请医工产学研等多方代表,共同研讨如何构建医工合作新生态,现场碰撞真知灼见,促进医工融合,交流产业需求。

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王田苗在现场提问道,能否为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设置一套规范的流程标准,而后再依据标准进行全流程加速?

王田苗表示,技术转移作为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需要在医工交叉领域逐渐形成标准模块。例如,在机制方面,化繁为简、畅通路径、提高效率;在孵化方面,完善孵化器的平台构建和能力支撑;在资金方面,高校及医院的成果转化办应联合专业化基金,共谋发展;在人才方面,实现技术转移人才“保底工资+效益提成+社会化评级”的薪资结构,激发技术经理人机构和团队的积极性;在实践方面,开展互动沙龙,商讨医工交叉创新转化的价值方向和团队组建;在服务方面,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医工交叉创新项目提供全链条的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

在王田苗的启发之下,现场参会嘉宾分别围绕四个议题展开了讨论,拓展了思维,初步积淀了共识。

一、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探索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助理曹颖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负责校内的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据曹颖介绍,目前学院正在开展全流程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探索。

“原来我们都是在做裁判员,现在我们要转型做教练员”,曹颖说。

在研讨环节,曹颖表示,当一项成熟技术将应用场景更换到医疗领域时,就属于由技术端发起的医工交叉创新项目,应该由技术方引导;当一个临床问题需要寻求技术解决时,就属于由临床端发起的医工交叉项目,应该由应用方引导。但是,在双方交互的过程中,如何达到思维方式的同频共振是医工交叉的难点及重点,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将两方需求“翻译”清楚,实现高效沟通。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

姚卫浩认为,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转化是开展医工交叉的重要路径,但医工结合也只是开启了创新的第一步,后续还要建立稳定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合规流程,以使整个转化过程可以高效率地对接精准资源,也更能应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不信任”危机。

在研讨环节,姚卫浩分享说,为了解决许多基金不愿介入原始创新阶段的问题,北大联合科创母基金合作成立了一笔10亿左右的成果转化基金,而后通过市场遴选,交由方正和生代表北大开展专业化的市场运营、产业分析和投后管理,以此推动大学的成果转化事业加速腾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

姜雪表示,北医三院将转化理念和实践融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立了医学创新研究院,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得益于机制体制的日臻成熟,近四年来,北医三院专利池稳步蓄积,各类成果不断产出,原创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高价值成果落地优质企业,累计转化金额(非股权收益)达1.2亿元。

在研讨环节,姜雪说到,中关村学院路的医工资源都非常密集,如果想发展成为中国的“硅谷”,完全照搬西方的成果转化模式并不可行,还是要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特色。他认为,大健康领域的创新转化,不应该是以技术方为牵引,而是应该以应用方为牵引,也就是围绕临床医生和临床需求展开。

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据聂丽霞介绍,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业务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空间,即为创新人才和项目提供落地空间,包括多个创新片区;二是服务,即为初创企业、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创新服务,包括为大企业寻找具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型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加速服务等;三是投资,即为有成果转化和市场销售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融资,包括成果转化平台、GP公司等。

在研讨环节,聂丽霞认为,医工交叉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在产品完成之前,产品经理是主体,医生可以兼任产品经理的部分职责;在产品完成之后,商业经理则是主体。

至于早期创新项目的资金需求问题,聂丽霞依据其经验分享道,0-1的创新阶段还是需要政府参与,例如政府与企业按1:1的比例出资,而后由机构背书,政府配资源;在出资支持早期项目前,要与创新团队约定清楚知识产权落地后的公司成立问题、及成立公司后的占股问题等。

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于翔

作为中科院体系内最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之一,中科创星提出和定义了“硬科技”一词。于翔介绍道,自2013年创立之初,中科创星始终致力于高校成果转化,已投资超300家企业,其中包括约30家企业来自医疗赛道。

在研讨环节,于翔分享到,真正完整的产品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例如未来的售后服务是否好做、供应链是否存在风险等,已经不仅仅是医和工的问题;在创新转化的过程中,运营团队必须全职且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

回顾中科创星的发展历程,于翔说,根据服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节点推进,公司先后建立了政策研究团队、转化培训团队、注册服务团队、财法税支持团队、HR团队、投资团队、品牌公关团队等,致力于为高校创新项目提供一条龙的全套服务支持。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飙

清华控股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平台,位居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37位。截至目前,清华控股已累计转化56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62项重大技术突破,推动实施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转化,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就。

在研讨环节,王飙表示,医工交叉要分清是医工交叉科研还是医工交叉创业,医生和科学家应更多聚焦于医工交叉科研,医工交叉科研又自然会带动医工交叉创业。

他还说:“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科学家能够成功转型成为企业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不可能重叠,创业必须要有运营团队。”

说到早期科研谁来出资的问题,王飙分享道,在清华控股的投资经验里,来自高校的转化项目收益额总体高于社会项目,因此团队决定将高校创新项目带来的超额收益回馈到高校的前期研发。他表示,早期研发阶段不适合进行商业投资,更适合做纯公益性支持。

二、医工交叉需要系统支撑

北京市科创母基金投资总监魏凡杰

北京市科创母基金成立于2018年,截至目前已经投资成立约50家子基金,包括中关村智友科学家基金等。魏凡杰说道,北京市科创母基金之前更关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就是说从技术端入手的投资路径已经较为成熟;未来将更注重从需求端入手,拉动医院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

在研讨环节,魏凡杰提议,能否面向处在职业瓶颈的中年高端人才进行医工交叉技术经理人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给予双方一个新的机会,实现多方共赢。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新良

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于1989年,最初旨在为归国留学人员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服务,2003年起开始向生物医药专业类孵化器转型,尤其注重医工交叉类创新项目。

赵新良表示,成立以来,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累计孵化超2500家企业,其中生物制药类超1500家,目前多家企业已上市。

北航天汇孵化器董事长李军

北航天汇孵化器是北京市第一家企业化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李军在发言中说到,目前孵化器正在探索“向前延伸”,即为处于0-1阶段的医工交叉创新项目提供相应支持与帮助。

三、医工企一个都不能少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产业发展总监李军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与前沿技术。李军分享道,目前研究院的业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著名高校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研发;二是围绕超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场景,从底层平台开始搭建“AI科研云”;三是创办成果转化平台,为早期创新项目在1-2年的孵化周期内提供资金、资源、数据及人才赋能;四是开展医工结合,借助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的举办,挖掘市属三甲医院在AI领域的应用类创新项目,加速转化落地。

在研讨环节,李军总结以往经验分享到,科学家对外来人的信任度非常低,但其身边亲近之人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转化能力又存疑,这是一个悖论。

实际上,李军及其团队也一直为如何资助早期科研的问题而踟蹰,尤其是里面涉及到的利益分配细则较为复杂,难以明确界定。

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赵春鹏

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从2002年开始研发骨折机器人,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目前正在开展复位机器人的临床试验。

赵春鹏认为,医工结合是推动临床发展的巨大动力,最终受益的是医生和患者。在过程中,医生要与工程师有统一的目标,才能深度沟通、密切配合、长效合作,而实际推动研发转化进度还是要靠企业的专职团队,因为他们只做这一件事,没有退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岩

李岩表示,自己多年专注于研发医用金属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正在王田苗教授的带领下尝试医工交叉,“我非常期待将我们团队研究的材料和技术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李岩说。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彬彬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创建于2018年,承担着营造共赢共生合作伙伴群的网络功能和链接技术开发与产品工程化的平台责任,凝聚了天智航、清华工研院等一批领先企业和研发机构,旨在通过重点项目的研发与转化,带动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研讨环节,王彬彬表示,创新医疗器械需要漫长的转化周期,为此必须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因为整体的环境决定了产业的势能和动能;目前医工交叉的转化人才非常紧缺,需要各类机构达成薪酬共识,划定职能职责,开展联合培养;医工领域的医生、专家、企业家、投资人需要携手共谋,对创新团队提供更多支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研处处长于洋

于洋分享到,目前安贞医院医生的创新热情高涨,医生绝对不缺创新的想法,但院内的成果转化更多依赖专家个人的兴趣,医院从机制和链条上能够提供的帮助较为有限,未来还将在该方面多下功夫,包括成立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办、科技创新中心等。

另外,于洋认为,医工结合应该是由医生提供应用场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早期项目来说,0-1的阶段还需要更多辅助,希望孵化器可以向前延伸。

在研讨环节,于洋还提议,是否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医工交叉中的信任问题,监督建立诚信契约。

方正和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李尧琦

李尧琦在分享中说,医生和教授往往更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却容易忽略商业性和市场性,因此还需要专职运营团队补全一个创新项目的商业逻辑。

四、理顺利益分配,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汤鹏翔

北航的技术转移中心采取管理和运营相结合的孵化模式。

在研讨环节,汤鹏翔表示,建立医工交叉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形成交汇,因为交汇是碰撞的前提;而在医工交叉过程中,应该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临床验证+市场评价;在利益分配环节,要形成尊重,建立制约,采取“有谁才行还是没谁不行”的短板思维,在最开始按1:1的比例建立契约,而后在研发和转化的过程中根据贡献与能力继续调整具体比例。

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常务副处长黄辉

北京协和医院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为“7+1+2”,即团队70%、科室10%、医院20%。清晰明确的成果转化机制免除了医生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成果转化交易额的快速提升,但与走在前列的医疗机构仍有一定距离。

黄辉坦承,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以及医生在转化方面的资源匮乏,是制约北京协和医院转化效率和效果的短板。目前,医院正在积极与清华等高校对接资源,寻求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书记李娌

李娌介绍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成果转化工作由科研处全权负责,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医院现有丰富的待转化和待挖掘项目,需要对接更多产业资源,匹配更多投融资机会,其中处于0-1阶段的创新项目更需支持。

从过往的经验和教训中出发,李娌分享到,医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相对于高校和产业端较为落后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医工交叉项目的策划和发展;同时,大学和医学部这种二元管理体系对于医工交叉项目的对接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资源匹配环节中,考虑到临床医生和高校老师都有较为繁重的本职工作,项目资源应该分散匹配,不宜过为集中于一个团队内。

北京积水潭医院科研处处长于洋

于洋说道,积水潭医院以骨科和烧伤科为主,对于医疗器械和耗材的进步非常依赖,医生对此也颇感兴趣,因此在医工结合方面积极性很高。为了建立医工交叉的长效机制,医院目前鼓励医生和工程师以课题项目为切入点进行绑定,而后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信任与默契,以开启更深远的合作。

另外,于洋也提出了“孵化提前”的概念,希望孵化器、投资基金和企业更加关注处于0-1阶段的创新项目,与医院共同探索如何在前期签署战略意向协议,达成行业内共识,提升合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积水潭医院已经成为科技部“第一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试点机构之一,将在该方面开展更多探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梁公文

北大人民医院具有优良的成果转化历史,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和第一台碎石机都是在北大人民医院转化生产的。

梁公文介绍道,此前医院的成果转化工作实行由科研处和运营处前后两端分开管理的机制,带来了诸如衔接不顺畅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医院正在探索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希望打造一体化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速成果转化应用落地。

经过2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后,会议接近尾声,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张宁对与会专家的思考与对话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宁

本次论坛联合主持人张宁在总结发言中说,借由本次会议契机,各位与会专家共同探索和总结了医工交叉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关键节点,着力构建多方参与、有利于加速医工结合成果转化落地的生态体系,探索出医工交叉在体制机制、权益分配、模式创新、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向的具体改进举措。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