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梁万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 下一篇: 护士因急诊停诊哮喘发作去世?感染人数为何...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新冠肺炎
本轮疫情的幕后推手——“隐形奥密克戎”BA.2
2022-03-26
来源:南方周末
7869
0
医卫界:近期,中国内地连续每日新增本土病例数均破千例。

  

近期,中国内地连续每日新增本土病例数均破千例。这也是2019年底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峰,其背后的推手就是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截至3月23日,多地通报称经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后确认传染链条中出现了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包括北京、吉林、重庆、福建、上海、深圳、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浙江杭州、河北廊坊和沧州、江苏南京和苏州等地。


这遍地开花的BA.2,正是“超级毒株”奥密克戎衍生出来的“子子孙孙”之一。当地时间3月8日,世卫组织(WHO)就奥密克戎变异株发布声明称,在全球BA.1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最近几周报告感染BA.2的比例相对于BA.1一直在增加,并且在若干国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谱系。


1

BA.2已成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毒株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目前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毒株,比以往任何变异毒株更具传播力。

最原始的奥密克戎毒株编号为B1.1.529,出现在2021年11月的南非,凭借超强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当月即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五个待关注的变异株(VOC),其余四个是人们熟悉的Alpha、Beta、Gamma、Delta。

和其祖先一样,奥密克戎自产生那刻起也经历着变异的命运。

2021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奥密克戎亚型BA.2的存在,重重变异后的BA.2,比原始奥密克戎的突变点位多了27个,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更为强大的传播力。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A.2和BA.1.1。奥密克戎毒株BA.1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毒株增加约70%多,而BA.2又比BA.1传播速度高出60%多。”3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新浪微博上表示了担忧。


2

BA.2为何是“隐形奥密克戎”?


“综合目前已有的一些数据,BA.2的传播能力确实要高一些,目前在全球也呈现出了快速取代BA.1的趋势。”结构生物学专家王年爽表示,奥密克戎作为一代“毒王”在攻、防两方面都立了很高的门槛,BA.2可以说就是奥密克戎 BA.1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精英分子”。


从2022年1月开始,就有专家和媒体警惕地称BA.2为“隐形奥密克戎”(stealth omicron)。


“这是因为它S基因69-70号位缺失,导致PCR检测方法相当困难。”2022年2月上旬,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刊发的一篇通讯文章称,“再加上其他点位的突变,目前只有基因测序才能确定毒株是否是BA.2。”PCR检测方法是国内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主流方法,通过扩增的方式检测样本中是否有病原体存在以及病毒复制能力有多强。


不仅在检测上BA.2更加难以确定,在众多“病毒捕手”面前,这个亚型也显示出超强传播力。


在丹麦的8541例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科学家发现BA.1的续发率是29%,BA.2的续发率是39%。换句话说,BA.2传播能力比BA.1提升约34%。


稍感安慰的是,疫苗以及接种加强针对防控BA.2和BA.1依然有效。来自丹麦的检测数据表明,感染率最高的是未接种人群,感染率最低的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同时,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最早感染者如果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病毒扩散传播的能力要低于最早感染者是未注射加强针的人群。


3

BA.2致病性弱化?


一个毒性强烈的病毒只会自取灭亡,而弱化的致病性可以让病毒不断复制传播。奥密克戎BA.2显然深谙此道。


一篇日本学者2月底发表在医学期刊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表明,BA.2和BA.1都在实验老鼠身上显示出致病性弱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BA.2的实验动物中,肺泡中能检测出来的病毒RNA和抗原很有限,这可能是BA.2致病性减弱的原因,但人体是否会呈现出与实验动物相似的致病性弱化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证明。


深圳市新冠肺炎患者唯一定点救治医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2月21日以来,该院共收治感染奥密克戎BA.2株深圳本土患者304人,无症状和轻型患者占比约为98%。


此轮疫情中,上海也是无症状和轻症患者为主。3月18日,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总体上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症状临床表现轻、危害性不大,但不能忽视,有个别基础性疾病或其他一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存在病变的可能,“目前初步判断,疫情还会在一个相对比较高位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 


4

病毒变异“无法预测”


奥密克戎BA.2,让人更加确信人类与新冠疫情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各地陆续检出阳性的病例基本上是在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筛查中发现,很少在社区流动人员中查出。因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认为科学防控依然重要,核酸筛查也需要尽量精准,并且要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加强针接种和序贯接种,尤其是长者和有基础病的患者等,“既不能轻视,也无需过于恐慌”。

王年爽认为不断出现的突变株非常棘手,当下流行的BA.2绝不会是新冠病毒的最终形态,新冠病毒有多少进化潜能还不得而知,“一定会有另一种传播能力或逃逸能力更强的突变株取代它,时间或长或短”。



记者 黄思卓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