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4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超108万人感染(含69.8万例经核酸检测确诊和39.0万例经快速抗原测试阳性平台呈报)。
连续四日,香港新增确诊保持在1.5万例以下,每日新增人数处于下降趋势。这是否意味着,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鏖战,香港的疫情形势真的好起来了?
“假如选择选项一,即回到第五波之前的清零状态,就需要做全民检测。”
全民核酸,是“清零”政策下的重要一环。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全民核酸”的呼声便没停过。2月22日,香港感染人数呈高增长状态,特首林郑月娥曾宣布,将在3月进行3次全民强制核酸检测。
然而,一个月以来,香港并未开展大规模全民核酸。在21日的例行抗疫记者会上,林郑月娥表示,将暂缓全民强制核酸检测工作。
在中国内地的抗疫工作中,通过全民核酸检测筛查出感染者,是快速阻断疫情传播渠道、遏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香港为何不做全民核酸检测?
这一决定,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目前还没有到全民核酸的最好时机;第二,预示着“清零”并非是香港唯一的选择。
什么时候最适合全员核酸?梁卓伟表示,全民检测在每日新增处于低位数时是最佳实施时间。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表示,中央希望香港特区政府,通过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方法,达到稳控疫情的要求,而林郑特首暂缓全民核酸检测,正是根据科学防控作出的“合理且及时”的决定。
他分析,当前香港该感染的很多已经感染了,剩下大多数是不会感染的。即便是感染了,因为打过两针疫苗,也基本上是无症状,或者轻症。这些轻症患者,由于病毒载量低微,大约过了3天之后,症状已减轻而病毒载量也已大大下降甚至消失了。而香港做一轮核酸检测,需要3天时间。
“如果核酸检测的速度,还赶不上患者自愈的速度,做了之后意义不大。”他表示,此外,香港当前的防控目标,重中之重是减少重症和死亡。全员核酸检测,也已经与这一目标没有太大益处。
金冬雁介绍,自疫情大规模暴发以后,香港由于隔离设施不够、医疗资源不足等情况,使得感染的市民得不到相应的支持。香港人是靠公民意识、自觉性,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进行居家自我隔离和治疗。
现在香港的感染人数规模很大,已经很难通过全员核酸检测将所有感染者找出。即便找出来了大多数的感染者,还是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有那么多隔离设施。
他表示,当前,香港需要做的是救治重症患者,给社区里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提供所需物资,并给予他们心理支持、精神支持,这样才能达到稳控疫情的目的,“如果这时候,再让香港抽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全员核酸检测,将顾此失彼,是对资源的一种损耗,甚至可能让香港失序”。
如果未来香港仍要坚定地走“清零”之路,则要施行比以往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机场的防控、检疫酒店的风险需百分百控制等,不能重蹈覆辙。同时,在全民核酸的开展下,其他配套的隔离措施、医疗情况也要跟上。
梁卓伟教授提出了第二个可能的方向——走向地方病。
在这个策略下,最大目标是“三减”,即“减重症、减死亡、减医疗负荷”,而不再争取找出最后一名感染者。入院数字不超过医管局的承受数量,医疗冗余度增加,就不会再次出现急诊室、病房“人等床”的现象,死亡个案数自然也会随之降低。
现阶段,香港的新冠病死数据并不乐观。第五波疫情发生以来,香港累计死亡6,557例,病死率升至0.6%,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高的。其中,71%为80岁以上老人。
据香港医院管理局24日介绍,感染者里,没接种过或仅接种一针疫苗的病死率1.76%,已接种两针或以上疫苗的病死率0.11%,相差16倍。
人口老龄化严重,两端人群接种疫苗率低,导致香港此轮疫情病死率如此之高。梁教授强调,如果香港真的走上“地方病”的路线,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当局对新冠药物的采购与分配也要更加利民。香港此轮疫情中,观察疫苗保护效力的数据可以发现,接种加强针对于危重症的保护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