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家养犬猫打过疫苗 被抓伤咬伤也不能大意 下一篇: 儿童感染呼吸道疾病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儿科...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管理
幽螺是如何祸害胃的
2023-12-04
来源:生命时报
7599
0
体检中,很多人因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感到心神不宁。近日,一项纳入340万余名体检者的“体检大数据”发布,结果显示,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为33.4%,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地区维度来看,西北地区检出率最高。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姜  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张晓梅

本报记者  高  阳  □田雨汀

体检中,很多人因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感到心神不宁。近日,一项纳入340万余名体检者的“体检大数据”发布,结果显示,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为33.4%,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地区维度来看,西北地区检出率最高。

中老年人、西北地区检出率较高

该项研究纳入全国31个省市区340万余名体检者数据,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约三成国人感染。结果显示,共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113万余例,检出率为33.4%,男性检出率为33.8%,女性检出率为32.9%。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张晓梅表示,“这项‘体检大数据’所发布的检出率可能偏低,因为这只是体检检出人群。实际上,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在国际上,根据世界胃肠组织保守估计,幽门螺杆菌的全球感染率约41%~72%。

中老年检出率高。随年龄增长,男性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18~24岁检出率最低,为27.9%,55~59岁检出率最高,达36.8%,此后略有降低;而女性则呈现“先升后降再升”趋势,18~24岁最低,为26.7%,此后逐渐上升,55~59岁达到高峰,为36.2%,此后平稳下降,70岁后再次升高达36.1%。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姜泊表示,50岁后身体机能衰退,逐渐出现一些慢性疾病,70岁后基础疾病叠加,免疫力比年轻人相对弱,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西北地区检出率最高。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最高,为43.4%;华南和西南地区检出率较低,分别为29.2%和29.0%。姜泊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习惯等有关。西北地区饮食口味较重,如果常吃腌制食物、频繁聚餐、吸烟的人,感染率可能较高。

从感染到得胃癌有多远

“胃会分泌胃酸,酸性非常强,致使一般细菌很难在胃中生存,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食物中的尿素成分,产生二氧化碳和弱碱性的氨来中和附近的胃酸,从而让细菌在胃内获得适宜的存活与繁殖环境。”张晓梅说,幽门螺杆菌还有极大破坏性。在进入人体后,它能穿过胃腔表面的黏液层到达胃黏膜,并在胃幽门部位“定居”。在长期繁殖后,会破坏胃黏膜细胞,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当胃黏膜固有腺体逐渐萎缩,就会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时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饱胀及餐后饱胀、恶心、反酸等症状。胃酸减少造成的碱性环境,致使胃黏膜退化,出现肠上皮化生,肠上皮黏膜会取代胃黏膜在胃内异常增殖;再向严重发展,会出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轻度有机会逆转为正常,中度及以后逆转的几率逐渐下降,癌变风险逐渐升高;高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即使切除了病变组织,其他部位的胃黏膜也可能演变为胃癌,此为异时性胃癌,但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异时性胃癌的发生风险。据研究,肠上皮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不足5%。简单来说,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胃癌,可能只需几步: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张晓梅说,幽门螺杆菌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同时,它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2018年全球胃癌病例相关数据显示,非贲门胃癌占全部胃癌的82%,其中约90%的非贲门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绝大多数感染者都不会得胃癌。”姜泊介绍,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道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只有1%发生胃恶性肿瘤,剩下的70%都没有症状。打个比方,如果有100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中可能有1人会发生胃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张晓梅强调,感染后通常无法自愈,若不治疗往往呈终身感染状态,还可能传染给家人。

据统计,在已经明确感染的人群中,只有15%进行治疗,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和家人是否被感染。姜泊指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符合“病从口入”的特点,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可经由唾液、餐具、食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家庭成员之间最容易相互传染。包括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水;接触了感染者的唾液、体液、呕吐物或粪便;不洗手进食;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比如与感染者共餐、共用不洁餐具等。

五类人发现感染抓紧治

“如果已出现明显的反酸、烧心情况,以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口臭等问题,要主动去医院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姜泊表示,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目前公认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需注意的是,碳14具有放射性,备孕夫妇、妊娠哺乳期、14周岁以下儿童应做更稳定安全的碳13检查。另外,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消化内镜也可判断是否感染,具体可听从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建议。

张晓梅建议五类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及时治疗。1.有胃癌家族史人群,如果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三代人中有胃癌患者,感染后应及时治疗。2.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症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黏膜糜烂等的人群。3.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4.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大部分切除)者。5.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者;其他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息肉病等。

“如果遵医嘱、按照规范接受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可达80%~90%,且再感染几率会大幅下降。”张晓梅说。根据我国幽门螺杆菌治疗指南,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三联或四联治疗,前者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后者加入一种保护胃黏膜的铋剂(果胶铋等),疗程通常为14天。幽门螺杆菌的初次治疗很重要,应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呼气试验。根除治疗期间应戒烟戒酒,清淡饮食、规律三餐、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食物。无症状的体检人群可每年筛查一次尿素呼气试验,高危人群、来自胃癌高发区人群等更应定期筛查。

姜泊建议,为避免自己和家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在吃饭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家里的餐具可定期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少吃路边摊。婴幼儿属于易感人群,避免口对口喂食,咀嚼喂食。外出就餐避免食用不干净的水和食物。▲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