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凭借“高颜值、低价格”,合金首饰成为网络消费新宠。然而,这类看似物美价廉的饰品,长期佩戴却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据新闻报道,前不久,湖北武汉市民胡女士就因佩戴合金首饰患上了皮炎。胡女士网购了一条的项链,几乎不离身,就连洗澡、睡觉都没摘下过。结果,佩戴一段时间后,她的颈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过敏症状,被确诊为接触性皮炎,而致敏的元凶正是她长期佩戴的合金项链。
合金首饰可能含有哪些致敏成分?这些成分如何引发皮肤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些合金首饰在制作过程中,表面会有镀层。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晓艳告诉记者,这个镀层可能是铂金、纯金、纯银等惰性金属,它们几乎不与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但一些没有镀层的合金首饰或者镀层已被磨损的合金首饰就容易诱发过敏反应。
王晓艳告诉记者,北美接触性皮炎协作组的数据显示,合金中居首位的金属致敏物是镍。合金中的镍过敏几乎占常见金属过敏总数的1/5及以上,排第二位的是氯化钴,排第三位的是铬。
金属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也称“首饰性皮炎”,属于过敏范畴。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少数过敏体质者在初次接触后经过一定潜伏期(4—20天)致敏,再次接触相同致敏物时引发免疫反应。过敏的发病机制往往会经历致敏阶段和激发阶段。首先人和金属接触以后会进入致敏阶段,即人体对这些金属已出现过敏反应,但是并未发病。一旦反复接触,就会引发炎症反应,进入激发阶段,临床上开始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症状。
不同材质合金首饰的致敏性存在差异,这主要与金属的电化学特性和人体免疫反应机制有关。王晓艳说:“夏季炎热易出汗,金属和皮肤的接触更紧密,汗液增多会使金属离子析出。”此外,汗液里含有氯离子等电解质,可以电解金属。合金首饰中的镍、铬、钴等部分金属,遇到电解质后会被加速电解成离子形式。这些离子作为一种半抗原,会和皮肤表层的蛋白结合,进而产生过敏反应。
王晓艳说,刚佩戴合金首饰时,由于人体皮肤屏障完整,不容易引起过敏。但随着首饰与皮肤进行摩擦以及汗液的影响,金属表面的离子释放会逐渐增多,就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
随着金属过敏刺激不断加强,皮肤屏障被进一步破坏,不仅导致皮肤局部过敏,还可能使金属离子被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和器官。当人体内的金属离子蓄积到一定浓度,有可能会引发其他风险,甚至造成多器官疾病。
王晓艳强调:“首饰与皮肤的局部接触不意味一定会引起全身的严重反应。如果佩戴手链或者耳环等小面积接触首饰,主要会对局部接触部位的皮肤造成危害。如果皮肤屏障完整,这些金属透皮吸收的概率不超过2%,不必过于恐慌。”
在选购和佩戴合金首饰时,应如何辨别其质量优劣,避免健康风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厚敏建议,一是要选择安全材质制作的首饰。消费者选购首饰时,要认准正规渠道与认证标识,并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或详情页,例如带有“S925银”钢印的饰品是否具备国家或国际安全标准的检测认证。
二是养成良好佩戴习惯。在运动、洗澡时摘下首饰,避免汗液等加速金属离子析出。在潮湿炎热的季节,最好不要长时间佩戴合金首饰,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注意皮肤护理。汗液浸渍饰品后,要及时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可以涂抹保湿霜、无刺激性的凡士林等,使其形成保护层,强化皮肤屏障功能。若皮肤已出现轻微红斑、瘙痒,应立即停止佩戴合金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