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杨 雄
本报记者 张 健
一生幸福与否,或许在儿时就已注定。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邀请儿童健康、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专家,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7种能力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进而影响其未来的成就和幸福感。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项研究提出的7种能力与我国提倡的“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不谋而合,广大家长可借鉴参考。
健康 所有能力的基础
健康能力,是指一个人过上健康长寿生活的能力,包括懂得如何获得、辨别科学的健康信息,睡眠、运动、营养是如何影响健康的,做什么有助身心健康。研究人员表示,健康能力是其他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孩子在不同环境中发挥最佳潜能所必需的能力。
“健康能力应从出生就开始培养。”杨雄表示,家长要分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0~3岁时,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便及卫生习惯,多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喜欢亲近自然。3~6岁时,进行“食育”,形成科学膳食习惯;培养良好作息,每天睡足10小时;教孩子初步掌握生存与自救技能,懂得内衣遮蔽之处不得让他人触碰。6~11岁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了解传染病的相关预防方法和社会管控措施。11~15岁时,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了解影响健康、生命安全的风险因素与应对方法;了解用药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急救技能,懂得遇到自然灾害、意外伤害时如何避险、求助、逃生。15~18岁时,养成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掌握1~2项运动技能。
需求 大胆求助,学会满足
需求能力,指一个人满足自身营养、起居、安全、运动、性等需求的能力。
“需求能力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杨雄表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基础的需求是对食物、水等的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3~6岁是儿童行为塑造与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要培养孩子对简单规则的理解能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合理的需求,什么是不合理的需求,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要指导孩子如何获得家人和社会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以鼓励、疏导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合理求助,再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支持。此外,还要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与年龄相适应的穿衣、吃饭、洗衣服等生活技能。
沟通 对抗孤独,赢得成功
沟通能力,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它分为三方面:一是具有同理心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能够驾驭社交媒体;三是保持开放态度,懂得接受、欣赏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表示,面对现代生活的诸多挑战和压力,情绪管理十分关键,交流是对抗孤独的有效“武器”,待未来步入职场,沟通能力还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技能。
杨雄建议,小学二三年级后,孩子心智开始走向成熟,就可以培养沟通能力了。这一阶段,家长要指导儿童扩展社交范围。例如,让孩子学会观察、模仿等,引导他们初步认识各类职业,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合理、自然地表达情绪,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关心、感激和回报他人;指导儿童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与媒介,合理安排时间,预防用网过度;提高儿童对网络信息的是非辨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习 吸取长处,解决难题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新知识、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分为两方面:一是能够接受思想的多样性,乐于倾听新想法、接触不同的文化,勇于尝试新事物,重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具有判断力,能够从中学习有用之处;二是设计思维、创新及合作能力等。在信息社会,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力,还与健康、快速适应环境、获得幸福等有关。在生命早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助成年后更好地解决问题。
杨雄建议,孩子0~3岁时,亲子阅读有助提高儿童早期阅读兴趣和能力。3~6岁时,家长要重视生活教育,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索。6~11岁时,要为儿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其自己整理学习用具,养成集中注意力、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11~15岁时,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生活中培养其勤奋、坚韧等品质;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不随意给孩子增加额外培训和作业;引导孩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孩子通过合作来学习。15~18岁时,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时间管理和规划,最终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
适应 快速应对,避免焦虑
适应能力,是个人适应生活挑战以及社会、文化、技术变化的能力。
“培养适应能力,就是要让孩子经历各种的坑,迈过各样的坎。”杨雄表示,重点是增强心理弹性、学会识别和处理压力,懂得寻求帮助,以便在未来遭遇强压时能够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幼儿园阶段,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带儿童走出家庭,接触丰富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性。小学阶段,要引导儿童正确面对挫折,适时给予孩子应对挫折的锻炼机会。中学阶段,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新环境变化,并鼓励孩子迅速融入新环境。此外,要引导儿童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音乐、童话、诗歌、绘画等滋养其心灵,鼓励他们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内心感受。
融合 经营人际,学会守约
融合能力,指与亲朋、自然环境共同成长的能力,包括建立友谊、维系亲情、经营爱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这就要求孩子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承认个性差异,信任他人,具备解决冲突的技巧、反省意识和契约精神。
杨雄提醒,融合能力依赖儿童早期的认知和感受。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就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培养其规则意识,可以结合实际,为儿童定下生活规范、游戏规范、交往规范等;在中学阶段,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良好的人格品质。
奉献 参与社会,贡献力量
奉献能力,是平等参与民主社会并懂得如何管理社区生活的能力。包括积极在社会事务中发言、有效沟通不同的观点、懂得互帮互助、有自尊心和责任心等。研究人员指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人们普遍都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削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力。
“奉献能力就是我国提出的‘德育’。”杨雄表示,其核心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常人、好人,“爱国、利民、友他”。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儿童关注社会发展,培育其公民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爱国意识,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最后杨雄提醒,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坚持不懈、层层递进。家长们可参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联合学校、社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